2025/10/08

正向心理學(1/5):心理學的另一半風景

心理學的另一半風景



1.1 什麼是正向心理學?一門關於「豐盛」(flourishing)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門以科學方法研究「人生為了什麼而值得」的心理學分支,其核心的研究焦點在於個人與社會的福祉(well-being) 1。此領域旨在系統性地探討三大層面的議題:第一,積極的主觀體驗,如快樂、幸福、滿足感、希望與樂觀;第二,正向的個人特質,如性格強項、美德、天賦才能、愛與奉獻的能力、寬容與智慧;第三,能夠促使個人與社群邁向卓越與豐盛的積極制度,例如健康的家庭、支持性的學校團體、以及高效能的工作場所 1。正向心理學的最終目標,是透過以科學驗證為基礎的理論與介入措施(intervention),來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並協助人們活出更有意義、更值得投入、更豐盛圓滿的人生 4

正向心理學的興起,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一次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的主導 5。在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Veterans Administration)與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等機構的成立與資助下,心理學的資源與焦點大量集中於治療精神疾病、修復心理創傷,以及處理人類的弱點與痛苦 5。這種取向雖然在理解心理病理學與治療方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導致心理學對人類經驗的理解偏向於病痛與異常,反而忽略了生命中美好的層面 4

正向心理學的誕生,其意義並非在否定或取代傳統的臨床心理學,而是對其發展的方向進行補充與平衡 9。正向心理學的核心論點在於: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的狀態;同樣地,「幸福不等於去除不幸福」(Happiness ≠ Absence of Unhappiness) 5。傳統心理學的目標是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從負分帶回基線(例如,從-8的重度憂鬱提升至-2的輕度憂鬱,甚或是達到0的中性狀態),而正向心理學的目標則是探討如何從0分提升至正分(例如,從+2的普通狀態提升至+8的豐盛狀態)。正向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任務不應僅僅是修補生命中的破損與創傷,更應該積極的去建立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4

這種觀點的轉變,可以視為對重新定義心理學領域使命的一種嘗試。正向心理學的倡導者們認為二次大戰後的心理學發展,忽略了更宏大的歷史使命:我們不僅要治癒病痛,更要提升所有人的生活品質,並發掘與培育人類的潛能與才華 6。因此,正向心理學的出現,並非一場推翻既有典範的革命,而是一場旨在使心理學這門學科重新變得「完整」的學術運動。它試圖補全被長期忽略的另一半風景:透過研究人類的優點、美德與最佳功能,從而超越「人類如何生存」,進而為「人類如何繁榮與豐盛(flourishing)」提供科學的解答 2

然而,研究「如何過得好」,勢必要對「什麼樣叫做過得好」有明確而嚴格的定義,正向心理學既以「幸福」(well-being)名之,那麼也有必要對這個概念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1.2 幸福的雙重面貌:享樂主義與實現主義的福祉

在進一步討論正向心理學的理論架構之前,讓我們先來釐清「幸福」或「福祉」(well-being)的定義。正向心理學精確地區分了兩種層次的幸福感來源,這兩個層次的幸福感有很大的不同,但又彼此密切相關,而這樣的區分對於理解其後續各種理論的深度與廣度有重要的幫助 13

第一種是「享樂主義福祉」(Hedonic Well-being),或稱為「情感幸福感」。在古希臘,Hedone 是愉悅和享樂的女神,與感官享樂相關。Hedone 作為「享樂主義」(hedonism)的字根,在古希臘哲學中,強調追求快樂與避免痛苦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在當代心理學中,它指的是來自生活中的愉快經歷,正向情緒的體驗,以及需求獲得滿足的愉悅感受 13。這種類型的幸福感通常是短期的,而且具有情境性的,例如品嚐美食、與朋友歡聚或達成一個短期目標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它關注的是「感覺良好」(feeling good)的主觀體驗 3

第二種則是「實現主義福祉」(Eudaimonic Well-being),或稱為「生活意義感」。此概念同樣源於古希臘,特別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哲學思想中的 Eudaimonia,其希臘文原意為「至善」或「人類的繁榮」。實現主義福祉所指的幸福並非短暫的快樂體驗,而是一種更偏向於精神層次,持續性更長久的滿足感,源於個人的自我實現、潛能的發揮、品格的成長,以及追求超越個人私利的生命意義與目標 13。實現主義福祉關注的是「功能良好」(functioning well),強調透過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結、投入具有挑戰性的活動、並依循個人核心價值觀生活,從而獲得一種圓滿與充實的生命狀態 3

這兩種幸福觀的並存,也恰恰體現了正向心理學的核心精神。享樂主義福祉雖然重要,但若僅僅追求短暫的快樂,可能導致生命缺乏深度與方向。而實現主義福祉則為「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提供了更為穩固與深刻的基礎。正向心理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繼承了西方自人本主義以來,對於自我實現、意義與價值等深層議題的關懷,更致力於將這些看似抽象的實現主義概念,轉化為可被科學方法操作化、測量與驗證的變項。例如,後續將探討的PERMA模型中的「意義」(Meaning)與「全情投入」(Engagement)等元素,以及「性格強項與美德」(VIA Strengths)的分類系統,都是將實現主義福祉的理念付諸科學研究的具體實踐。正是這種將實現主義的深刻關懷與現代科學的嚴謹方法相結合的努力,使得正向心理學能夠超越單純的「快樂學」或勵志哲學,成為一門嚴肅且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學科。




[寫在後面]:回顧文獻,正向心理學的學者們強調以嚴格的科學研究標準去嘗試理解人類如何過得幸福,但即便如此,由於研究主題與日常生活關聯性太高,對於一般人來說,其實也難以區分「科學研究」與一般的心靈雞湯或者勵志讀物,更遑論這個議題老早就被別有用心的人士利用來發展特殊的團體,進而對成員造成傷害。或許這也是過去的心理學研究刻意避免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